|
一、中文部分 邱華慧:〈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卷1期(2020),101-127頁。 吳承恩:《西遊記一 . 齊天大聖》,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5月13日,354頁。 崔巧玲:〈多元融合 臺灣魔力〉,《遠見雜誌》第300期,2019年。 郭倩琳(Chien-Lin KUO) ; 莊宇慧(Yeu-Hui CHUANG):〈護理雜誌〉; 65卷6期(2018 / 12 / 01), 頁13 – 19。 晁娜娜:〈高校研究院文化建設與思想〉。中國石油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孫靜波:《2017年48.92萬個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中國新聞網,2017年。 高松:〈論互動式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遠見雜誌》第300期,2017年。 呂佳琳:〈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精讀課的實踐性原則〉。北京: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論文,2017年。 孫靜波:《2017年48.92萬個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 》,中國新聞網,2017年。 洪碩延 (So-Jeng Hung) ; 王政弘(Cheng-Hung Wang) ; 徐佳煌(Chia-Huang Hsu)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6卷1期(2016 / 03 / 01) ,頁27 – 35。 於松:《基於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古詩詞修辭格研究》。黑龍江省: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6年。 祝曉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典詩詞教學芻議〉。河南省:鄭州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6年。 黃氏娘:〈利用唐詩在越南高等院校教授漢語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廣西省:廣西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6年。 王園園:《對外漢語詩詞教材分析及編寫建議》。廣東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5年。 吳艾芸、葉潔宇:〈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之看法初探〉,國立政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郭志良、楊惠元、高彥德:〈速成漢語初級教材〉。世界漢語教學,4,86-94,2015年。 陳文:「越南科舉制度研究(Vietnam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search)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04)ISBN 978-7-100-11130-0。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華語八千詞詞表說明〉,2015年9月。 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談個教案學——聽說讀想的修練》,天下文化,2015年,頁145-156。 吳艾芸、葉潔宇:〈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之看法初探〉,《國立政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7月30日,頁98。 沈旭暉:〈孔子學院v.s 臺灣書院〉,《亞洲週刊》,第29卷第13期,2015年。 衣遠:《越南華文教育發展現狀與思考》,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第七期,2014年。 范覓:《對俄漢語教學之王維詩歌教學——以《鹿柴》等四首詩為例》。湖南省: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4年。 岳磊:〈對外漢語教學唐詩賞析教學〉。河南省: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4年。 蔡增家、徐劭昀:〈如何培養國際觀〉,《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200期,2014年11月1日,1頁。 於在照:《越南文學與中國文學之比較研究》。廣州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 羅茂元:〈漢語詞彙等級語華語文能力測驗對應之關係研究〉,文藻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宋曉航:《基於情景教學法的對外漢語唐詩教學課程設計》。吉林省:吉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3年。 王春玲:〈對泰漢語教學中的唐詩教學方法探索〉。雲南省:雲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2年。 廖箴:〈兩岸海外漢字推廣的競與合〉,《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2012年。 阮氏蕾:〈越南華語學習者繁體字識字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習碩士論文》,2012年6月。 翟其琛:〈論唐宋詩詞對外教學——以《靜夜思》、《清明》、《水調歌頭》為例〉。上海市: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2012年。 趙鬱飛:〈論中國古典詩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價值〉。吉林省:吉林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2012年。 陸儉明(Jian-Ming Lu):〈語言研究的目的〉,《中原華語文學報》10期(2012 / 10 / 01),頁 1 – 26。 劉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遼寧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信世昌、李希奇、方淑華、李郡庭:〈台灣華語教師之教學環境及滿意度調查十年來之變化發展分析〉,《台灣華語教學研究》,第3期,2011年,頁1-32。 彭漣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評《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互動研究》。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 簡茂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進研究計畫報告〉,載中壢:中英大學編印:《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78。 范毅軍:〈台灣推動華語文教育之關鍵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陸儉明:〈全球漢語熱背景下的兩岸漢語學界合作的內容和思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中文系期刊》,2011年。 張秀如:《臺灣「華語口語與表達」考試與大陸「普通話水平測試」之比較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純音:《第二語言課室研究》。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11年。 甄曉蘭:《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27-66)。臺北:師大書苑,2011年。 戴雪梅:〈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載於「第一屆全國對外漢語閱讀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1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白惠芳(譯),J.E.Ormrod著:《認知與語言發展》。載於白惠芳(總校閱),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第六版),(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頁508)。臺北:洪葉文化,2011年。 林明昌:《華語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漢華天下,2012年10月(第三版)。葉德明:《對外華語課程設計》,臺北市:文鶴,2011年。 鄧守信:《遠東漢字三千字典》,台北:遠東圖書,2011年7月。 王菲:《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認知語言學應用探驪》。學理論,23,288-290,2010年。 任亮娥:〈語料庫視野下的〈好了歌〉三種英譯本分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30(5),74-78,2010年。 曹建輝、張映先:〈從霍譯本《紅樓夢》看語言與文化的可譯性限度〉。船山學刊,3,196-199,2010年。 曾慧敏:《認知取向的教學》。載於葉玉珠、高源命、修惠蘭、陳世芳、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合著):《教育心理學》(頁273-274)。台北:心理,2010年。 陳國明、彭文正、葉銀嬌、安然:《傳播研究方法》,臺北:威仕曼文化,2010年。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臺北市:五南,1995 廖新玲:〈海峽兩岸現代漢語詞匯讀音差異比較研究〉,《華僑大學學報》雙月刊(2010),頁67-75。 王文科、王智弘:《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頁24-26。 田耐青、黃永和:《越南華語文教師教學現狀與需求之探究》,華語文教學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 夏誠華:《統一後之越南華語文教育》,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第02期,1995年。黃玉當,(2010),《越南平陽省華人歷史與現狀——NGƯỜI HOA Ở BÌNH DƯƠNG —LỊCH SỬ VÀ HIỆN TRẠNG》,越南平陽省歷史科學會,2010年。 柳玉芬:〈培育跨語言、跨文化敏感度的華語教師〉。中原華語文學報,6、79-99,2010年。 侯胤、鄭玉琪:〈隱喻理念在翻譯教學中的導入〉。東南大學學報,12(4),97-101,2010年。 張超:〈英語和漢語中紅色的文化意義比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19,139-146,2010年。 周世箴 譯注: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台北市:聯經,2010年。 陳碩文:〈短期班主題式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研究〉。台灣華語文教學,9,34-44,2010年。 羅慶媛、魏俊民:〈《紅樓夢》卷首詩英譯文的人際功能初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6(3),89-91,2010年。 劉娟:〈英漢文化角度的隱喻翻譯〉。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1,2009年。 北京師範大學 譯,Anderson, J. N. 著:《第二語言閱讀教學探索:問題與策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9年。 李紅霞:《淺析德國功能目的翻譯理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5,145-146,2009年。 奚盼盼:〈文化性隱喻方意的走失與補償〉。中州大學學報,26(1),81-83,2009年。 孫穎:〈動物詞彙在英漢語中的文化差異——以「貓」為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7(5),165-167,2009年。 張寧:〈從全語、全境到全人〉。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5),25-28,2009年。 張平:〈隱喻的認知語用功能〉。棗莊學院學報,26(1),103-106,2009年。 郭傳恩:〈對翻譯教學的思考〉。赤峰學院學報,30(9),144-146,2009年。 陳光友:〈漢語詞彙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文學刊,12,3-4,2009年。 蔡勁松: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登清,周勇:《解釋互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傅林,世紀回眸:《中國大學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 易文﹑賴榮生:《越南華文媒體:歷史、現狀與前景》,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第十二期,2009年。 北京師範大學(譯),Anderson, J. N. (著):〈第二語言閱讀教學探索:問題與策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坤:〈英漢隱喻跨文化對比與翻譯——以《紅樓夢》為例〉。時代文學,5,38-39,2009年。 王欣:〈系統功能視域中語篇分析的文體觀〉。外語學刊,4,37-39,2009年。 蔡雅薰:《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 肖家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 郭小娜:〈淺談非物質文化在漢語詞彙中的反映〉。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2),99-100,2008年。 高源:〈論《紅樓夢》哲學思想中「情」的精神境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31(5),89-92,2008年。 曹筱萍:〈英漢基本顏色詞「紅」的隱喻認知對比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0(2),79-80,2008年。 陳賢純:《對外漢語閱讀教學16講》。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鄭銀芳:《認知語言學的心理學基礎》。邵陽學院學報,7(1),88-89,2008年。 陳蘅瑾:《圖式理論與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現代語言,4,86-87,2008年。 江 新:《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馬菁﹑陽軍:《越南華人的民族權利與華人教育問題》,中國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08年。 黃玉當:《平陽華人歷史與現狀》,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周小兵、張世濤、乾紅梅:《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2008年。 劉衍青:〈試論《紅樓夢》中楹聯、簽語等譯像的敘事功能〉。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9(1),46-49,2008年。 周小兵、張世濤、乾紅梅:《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宗宏:《漢語泛讀教學中圖式理論的運用》。現代語文,10,64-66,2008年。 黃沭云:〈閱讀過程中系統功能語法的應用〉。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7(1),52-54,2007年。 周小兵、吳門吉和王璐:《怎樣教閱讀——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43。 阮黄英:〈越南漢語教學概況及漢語與越南語之對比研究〉。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及國語教學中心在2007年11月舉辦的「教學卓越計畫—華語文教學專業學程」系列演講,2007年。 劉慧清、劉明東:〈對外漢語網路化泛讀研究和網站建設〉。發表於僑委會在2007年6月15-17日舉辦的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研討會主題為「開啟華語文數位教學新視野」,2007年。 孫懿芬:〈強化閱讀和寫作的線上輔助教學課程設計與實驗—以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學習者為對象〉。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周小兵、吳門吉、王璐:《怎樣教閱讀-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峰:《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導入》。現代語文,3,98-99,2007年。 劉偉、王建丰:〈目的與方法:對〈好了歌〉兩個英譯本的再思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5(10),367-369,2007年。 鄭思潔、巫和雄:《從概念隱喻看翻譯中的調整》。池州學院學報,21(6),98-100,2007年。 劉宇紅、廖立方:〈系統功能語法與功能翻譯理論的比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4,115-118,2007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花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臺灣東華,2007年,122-124頁。 劉珣:《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王發德:〈以功能翻譯理論視角析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因素轉換〉。肇慶學院學報,28(3),50-52,2007年。 彭志平:《漢語閱讀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78。 阮黄英:〈越南漢語教學概況及漢語與越南語之對比研究〉。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及國語教學中心在2007年11月舉辦的「教學卓越計畫—華語文教學專業學程」系列演講。 周小兵、張世濤:中級漢語閱讀教程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小兵、吳門吉、王璐:《怎樣教閱讀-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孫懿芬:〈強化閱讀和寫作的線上輔助教學課程設計與實驗—以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學習者為對象〉。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崔文志,王報換和高揚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7。 聲雜誌社:《漢聲中國童話》。(臺北:英文漢聲,2007年)。 老志均:《解說三字經》,師怨人文科學業書,13期,2007年,頁93。 楊寄洲、永芬:《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 關英偉:《越南當前的華文教育》,八桂僑史,04期,2007年。 何更生:《語文教學論》。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毛佩琦 譯:Diane Larsen-Freeman(著)。英語教學法大全。台北:師德文教,2007年。 呂佳琳:〈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精讀課的實踐性原則〉。北京: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論文,2007年。 劉慧清、劉明東:〈外漢語網路化泛讀研究和網站建設〉。發表於僑委會在2007年6月15-17日舉辦的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研討會主題為「開啟華語文數位教學新視野」,2007年。 阮氏芳:《借助漢越音、漢越詞對越漢語詞彙教學》。東南亞縱橫,2,40-44,2006年。 林偉業:《閱讀與閱讀教學》。2008年4月25日,取自http://web.hku.hk/~jwilam/index.html,2006年。 董莉:〈中西隱喻的文化含意之比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9(5),109-112,2006年。 蔡新芝:〈跨文化語用對比分析下的中西禮貌原則之文化差異〉。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5(2),117-120,2006年。 龍江華:《隱喻的認知能力與跨文化翻譯》。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3(5),125-128,2006年。 李延林:《認識文化:特點、分類、發展及其對語言教學產生的啟示》。Sino-Us English Teaching,3(6),44-49,2006年。 葉德明:〈華語文教學的推廣與展望〉,《僑委會中華函授學校期刊》,2006年4月。 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肖家燕、王小潞:文化、心理因素對隱喻翻譯的制約。北京理工大學學報,8(5),47-50,2006年。 趙金銘:《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技能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阮氏芳:〈借助漢越音、漢越詞對越漢語詞彙教學〉。東南亞縱橫,2,40-44,2006年。 苑良珍、張豔華:《新階梯-中級漢語教程(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孫德金:《對外漢語詞彙及詞彙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丁鋼:《大學文化與內涵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沛榮:〈漢字的沉思〉,《華語文教學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06年12月。 高崇雲:《東南亞華人與華文教育》,達遵泰電腦排版有限公司,2006年。 董忠司等:《寓言故事(全五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6年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了學書局,2006年。 韓廷一注譯:《莊子內篇新解讀》,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2月初版,21頁。 許武雄、李則禧編著:《無師自通:時尚中國話》。臺北縣五股鄉:萬人,2005年。 計惠卿:《電子繪本專題學習對職前教師環境生態知能之發展影響研究》。國科會研究案第NSC93-2522-S-134-021號,2005年。 曾金金:〈結合第二語言閱讀歷程研究之教學設計──如何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載於「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31-438,2005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2005年。 許麗雯:《教你看懂莊子及其寓言故事》。臺北市:高談文化,2005年。 潘安:《越南南部華人》,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曾金金:〈結合第二語言閱讀歷程研究之教學設計──如何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載於「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31-438),2005年。 楊為、劉汝榮:〈隱喻的類型及隱喻體現的英漢認知文化差異〉。吉首大學學報,26(3),145-148,2005年。 計惠卿:《電子繪本專題學習對職前教師環境生態知能之發展影響研究》。國科會研究案第NSC93-2522-S-134-021號,2005年。 國務院僑辦僑務幹部學校:《華僑華人概述》,九州出版社,2005年。 陳穎:《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短文聽解圖式的建立》。語言文字應用,9,42-44,2005年。 陳氏金鷹:〈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2005年。 李康莉:「陳長文律師談國際觀」,30雜誌,第16期(2005年12月),頁86。 陳學志 主譯:Mark H. Ashcraft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on)。台北:學富文化,2004年。 廖曉青:《英語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王秀玲:《蓋聶的教學理論》。載於黃光雄(主編)。臺北:師大書苑,頁39-59,2004年。 王輝:《圖式理論啟發下的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策略》。漢語學習,2,66-69,2004年。 何穎:〈析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原則之文化闡釋的原則〉。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6),124-127,2004年。 吳也顯:〈我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編寫體例比較〉。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黃政傑:《課程設計》。臺北:臺灣東華,1991年,頁93-100。 黃光雄、楊龍立:《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2004年,頁39。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測試中心編制,《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網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測試中心編制:〈儿化詞語表〉《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網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松泉:《學科素質教育藝術論》。北京:H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葉嘉瑩:〈漫談《紅樓夢》中的詩詞〉。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3(3),58-64,2004年。 蔡玲婉:〈談唐詩在華語文教學的運用〉。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27–533,2003年。 洪志成、廖梅花譯:《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003年。 丁雯娟:《論CLL消除感情屏障之應用》。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3(4),30-33,2003年。 陳萬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金國:《校園文化建設導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孔維勤:《魔力經典》,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35。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的寫作》,臺北:商鼎文華入陳述,2002年。 戴鋼書:德育環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莉萍:《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2年3月,初版,ISBN. 9789574962693。 李 泉:〈對外漢語教材的趣味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霄鷹:《改進中級閱讀教材的設想》。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21-26,2001年,2001年。 李嘉郁:〈海外華裔學生的課外閱讀與讀本編寫〉。載於第一屆全國對外漢語閱讀研討會論文集(頁274~28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傅進軍:大學校園文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鵬雄:《明月幾時有》,臺北:瀛舟出版社,2001年,頁110。 李嘉郁:〈海外華裔學生的課外閱讀與讀本編寫〉。載於第一屆全國300. 對外漢語閱讀研討會論文集(頁274~28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戴雪梅:〈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載於「第一屆全國對外漢語閱讀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1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布榮:《新譯三字經》。 台北:三民書店,2000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二版。 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宋程願,籓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王滿新:〈完形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3),59-61,2000年。 歐素汝 譯,Stewart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出版,2000年。 吳燕(編譯):〈關於外語教學法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93,49-56,1999年。 陳立思:當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1999年。 高長梅,吳玉紅:《校園文化建設全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四·生活工作》(臺北市:前衛,1999年)。 張永芳:〈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偏誤分析〉,《語言文字應用》第31期,1999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王鐘華:《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孝裕、張福塏、何淑貞編著:《中國的風俗習慣二》。臺北市:正中,1998年。 李茂興(譯):G.R.Lefrancois著。教學心理學(Psychology for teaching)。臺北:弘智文化,1998年,598-600頁。 李連珠 譯:Kenneth Goodman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信誼基金,1998年。 趙金銘:《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3,4-19,1998年。 鄭子瑜、宗廷虎主編:《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吉林:吉林教育,1998年。 席汝楫:《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1997年。 陳嘉彌:〈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期,1997年,頁36-48。 王明通:《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席汝楫:《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1997年。 高廣孚:《教學原理》。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英林:〈漢語水平等級票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6年。 曹曉宏:〈論漢語詞彙的文化特徵〉。楚雄師專學報,1,90-92,1995年。 林蒲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鐵昆:《漢語規範化演講》。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夏初、惠玲:《配圖蒙學十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辰玉:《翻譯散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3年。 李回:《莊子譯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頁376。 鄭喬棠:《心理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周緒全、王澄愚主編:《古漢語常用詞源流辭典》。重慶:重慶,1991年。 高占祥:《論校園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 葉德明:《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苑,1990。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戰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暨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覃光廣、馮利、陳樸主編:《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 王德佩:〈教材的針對性-編寫日生用基礎漢語課本的幾個原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刊,第四期,1984年。 周勝皋:《越南華僑教育》,華僑出版社,1961。 蔡若蓮說:「在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上,古人鮮有直接的理論 概和文字表述,但古人的教學理念,卻具體而細微地存在於《三字經》等蒙學課 本中」。 王力:《漢越語研究》。嶺南學報,9(1),1-96,1948年。 王碧霞:《談閱讀課教學環節規範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柯華葳:〈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王應麟著、賀興思註:《三字經註解備要》,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1923年。 二、越南文部分 Đinh Gia Khánh. Văn học Việt Nam(Thế kỷ X-nửa đầu thế kỷ XVIII). Hà Nội: NXB Giáo dục, 2001. Hoàng Thọ Hữu. Giảng dạy thất ngôn bát cú – đường luật chữ Hán và thơ chữ Nôm. Nam Định: Trường THCS Thị trấn Xuân, 2008. Ninh Thị Hằng. Nâng cao hiệu quả một số tiết dạy thơ Đường luật ở bộ môn Ngữ văn lớp 7, 8. Kon Tum: Trường THCS Lê Lợi, 2009. Nguyễn Hữu Minh Khuê. Dạy và học thơ chữ Hán ở THPT: Thực trạng và giải pháp. Dạy và học ngày nay, 1, 43-44, 2007. Nguyễn Thị Thanh. Vận dụng quan điểm tiếp cận đồng bộ tác phẩm văn chương vào dạy học thơ Đường trong trường Trung Học Cơ Sở.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2014. Trần Văn Chánh. Giáo dục miền Việt Nam Nam 1954-1975. Tạp chí Nghiên Cứu & Phát Triển, 7-8, 114-115, 2014. Trịnh Thị Ngọc, Một số phương pháp tiếp cận dạy học thơ Đường trong nhà trường phổ thông. Thanh Hóa: Trường THPT Nguyễn Mộng Tuân, 2010. 三、英文部分 Dorothy A. Frayer, Creating a Campus Culture That Supports a Revolu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USE/EFFECT Journal, Vol. 22, No. 2, 1999. Gerard Verbeke, Aristotle's Moral Educa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0. H. Warren Button and Engene F. Provenzo,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ulture. Prentice-Hall Company, 1983. H. S. Degenhandt,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of knowledge.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2. Thomas Lickon, Character Education.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Bantam Books, 1992. Jasta H.R. and Bazaar C., Spiritual Values and Education, Prabhat Prakashan, 1993. Edward J. Powe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rentice-Hall Company, 1982. W.F. Cornell. History of World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0.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255-291). NY: Longm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195), 1984. Carver, R. P.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Theory. Springfield, IL:Carles C. Thomas, 1981. Chastain, K. 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 Theory to Practice. (2ndedi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6. Everson, M. E. & Ke, C. R. An Inquiry into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1), 1-20, 1997. Gollasch,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Gough, P. B.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E. Kavana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pp.331-358). Cambridge: MIT Press, 1972. Hadley, A.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Mass.: Heinle, 2001. Hunt, K. W. Syntactic maturety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 1970.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ch in Child Development, 35(1), 1-6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018818).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 Krashen, S. Has Whole Language Fail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860100, 1998. Mortimer, J. A. & Charles, V. D:How to read a book.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Terence, O: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Diane Larsen-Freeman.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5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7. H. 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1. Kenneth Goodman.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20th Anniversary ed. Roundhouse publishing Ltd, 2005.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255-291). NY: Longm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195), 1984. Everson, M. E. & Ke, C. R. An Inquiry into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1), 1-20, 1997.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E. V. Gollasch,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四、網路資源 鄭天香,〈越南漢語教學情況簡介〉,孔子學院:https://wenku.baidu.com/view/329156fff705cc1755270945.html ,2010年。 中國國家漢辦:〈HSK(Hanyu Shuiping Kaoshi漢語水平考試)考試標準〉,http://www.hanban.edu.cn/tests/node_7475.htm。 陳康宜、張彩鳳、陳玉珊、趙瑜婷:「培養國際觀學習開闊生活態度」,國語日報,見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special.asp?Serial=78. 2007年2月12日。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htmlfiles/moe/s229/201503/185272.html ,2015年。 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由臺灣教育部兩岸及國際教育司主辦,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030&Index=3&wid=409cab38-69fe-4a61 ,2015年。 林偉業:《閱讀與閱讀教學》。2008年4月25日,取自http://web.hku.hk/~jwilam/index.html,2006年。 劉必榮:〈國際觀,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陽明電子報,見http://www.ym.edu.tw/ymnews/187/a1_2.html, 2009年12月3日。 臺灣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以2012年12月公告為準。見http://www.edu.tw/ 黃光雄主譯:台灣國立大學〈研究方法〉,2005年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 Home -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2012/09/10)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線上檢索日期: 2011 年8 月10 日。網址: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51100-0000008/index.htm 台北市政府編輯:《正體字主題網》,http://www.gov.taipei/ct.asp ?xItem=40689&CtNode=5443&mp=100032,2016年4月5日,18:00PM。 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線上檢所日期:2011年11月8日。網址: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教育部長吳清基,〈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線上檢所日期:2011年11月8日。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10003-OK.pdf,頁3。 田世蘭,〈中級華語閱讀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越南籍學生為對象〉,《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0年1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8u5vd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mw7A5/webmge?Get 許畹屏:〈ADDIE架構下的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孫悟空大戰紅孩兒〉與〈三借芭蕉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6年1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89y8 陳惠娟:〈華語教學主題課程及活動設計研究—以孫子兵法.計篇 融入商務華語為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9年12月25日,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5ruzz 唐存美:〈譬喻與篇章意象應用於華語文化教學之教學啟示—以《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及〈好了歌〉為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1年7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ty77c 阮氏碧簪:〈越南民間故事融入華語文教案設計研究〉,《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22年8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82fpw 蘇中南:〈越南華人文化、華語文教學之現狀及展望-以平陽省土龍木市地區為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6年7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regrm 阮氏玉霞:〈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之比較—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9年8月31日,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hd84g 黃氏碧紅:〈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之比較—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7年6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a86ta 周毓琳:〈《莊子》寓言故事在華語文教學上的設計與運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3年7月,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s4ku4 阮黃英:〈越南漢語教學概況及漢語與越南語之對比研究〉。2018年7月16日取自http://iweb.ntnu.edu.tw/tcsl/ptcsl/lectures/summary20071129-2.html ,2019年。 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教育科技與華語教學之應用〉,《明道通識論叢》,第二期,2007年3月。 http://www.mdu.edu.tw/~ged/other%20download/bulletin/20070319/08.pdf 國立空中大學:《華語文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課程簡章》,http://www.ncyu.edu.tw/files/list/chinese_2.pdf,2016年2月29日,17:00 pm。
|